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战略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关键时期,也是重庆市加快专利事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重庆市专利发展的理念、目标和方式都将出现重大变化,专利发展将进入全面参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新阶段。为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渝府发〔2009〕41号),充分发挥专利在推动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支撑作用,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市专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专利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专利创造与运用能力显著提升,专利保护环境逐步优化,专利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专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我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法制环境。
1.专利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
2006年6月,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明确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实施纲要、健全知识产权导向和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设等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措施。2007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颁布《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实现了地方专利立法“零”的突破。2007年11月,市政府建立了重大经济活动专利特别审查机制,这是专利工作融入全市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一项重大举措。2009年2月,市政府第30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全市创模工作正式启动。2010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知识产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外经贸委、市国资委、市中小企业局《关于发挥专利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开始了专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益探索。2010年 8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知识产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科委、市外经贸委《重大经济活动专利特别审查实施办法》,将专利工作融入重大项目的审批环节。2010年9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区县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区县(自治县)知识产权工作。“十一五”期间,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先后出台了专利资助、质押、许可、纠纷调解以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等多项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加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措施。34个区县(自治县)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若干激励专利创造和运用的政策。全市专利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不断完善。
2.专利创造与运用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从2006年的6471件增至2010年的22825件,年均增幅达37.0%;专利授权量从4590件增至12080件,年均增幅达27.4%;发明专利申请量从1204件增至5150件,年均增幅达43.8%,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排位从第19位上升到第15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46件增至1143件,年均增幅达46.8%,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排位从第22位上升到第16位。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的快速增长,质量的大幅提升,为全市专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2006年至2010年,全市企业累计申请专利25410件,年均增长26.5%;获得授权专利累计18622件,年均增长23.5%。2009年,全市64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4325件,比上年增长37.8%;获得授权专利3867件,比上年增长70.2%;拥有有效专利10955件,比上年增长34.8%;专利产品数量达到8925类,比上年增长54.6%;实现专利产品产值769.2亿元,比上年增长34.8%。专利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4%,比上年增长1.9%。全市共有34家企事业单位进入国家级试点、示范创建和示范企业行列;共有107家企业被评为市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通过试点示范,这些企业专利工作逐渐规范,基本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投入、有制度、有数据库,会检索、会申请、会运用、会管理、会保护。力帆集团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之一,海扶、建设、宗申建立了国家专利工作交流站。累计组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6000余人(次)。累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1项,其中发明8项、实用新型3项、外观设计2项。
3.专利保护环境逐步优化
五年来,市知识产权局与西部十二省市区签署了《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协议》,建立了跨地区专利行政执法新模式;联合相关部门,多次开展生产制造、重点市场、大型展会、广告传媒等领域的专利行政执法检查行动,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和督办,建立了重大案件快速应对机制;与40个区县(自治县)签署了《重庆市专利行政执法委托协议书》,区县(自治县)专利行政执法有效开展。2006年8月,建立了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2008年5月,建立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通了“12330”维权援助热线。重庆法院系统积极探索,建立了高级、中级、基层法院三级联动,民事、刑事、行政纠纷案件审判三审合一的知识产权审判模式,走在中西部前列。2008年11月,渝中区法院成立了西部第一个知识产权审判庭。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重庆建立全国基层法院系统唯一知识产权审判研究基地。2010年,重庆市建立西部唯一的省级知识产权仲裁院。截至2010年,全市已经有4个中级法院和2个基层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庭。知识产权案件处理的行政与司法协作机制基本建立。
4.专利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调整充实了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相互协调、合力推进”的知识产权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能力明显加强。市知识产权局成立党组,并增加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统筹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经市编委审核,全市30个区县(自治县)挂牌成立知识产权局,明确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职责,区域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利代理机构建设。专利代理机构由“十五”末的8家增至14家,其中本地代理机构10家(含国防专利代理机构1家),北京、成都等地来渝设立专利代理机构4家。专利代理人队伍不断壮大,专职专利代理人发展到55人,专利代理量大幅增长,代理率达到70%。重庆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和重庆市联合共建的优势,面向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自2006年建成以来,接待公众咨询1.3万人次,为1563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国内外专利信息文摘1180万余条、专利说明书95.4万件,为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提供专利预警、专利战略制定、专利规避以及行业专利态势分析59项,承担国家和市级知识产权软科学课题21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重庆代办处自2005年成立以来累计受理专利申请48328件,代国库收取专利费用145996笔,金额6458余万元,为本地企事业单位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专利服务,连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优秀质量奖。专利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全市专利工作的深入开展。
5.专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实施专利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邀请国内外专家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专利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累计培训15000人次。市和区县党校、行政学院(学校)已将知识产权纳入课程安排。加强专利代理人培训,启动专利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工作,70人获得初级、中级专利工程师资格。注重专利行政执法人员培养,累计培训158名专利行政执法人员。重庆理工大学成立了西部地区第一个设置本科专业的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并与长安、力帆等重点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为政府机关和公检法系统培养输送了一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建立了国家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基地。部分中学开设了知识产权课程。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尽管重庆市专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仍然不能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传统优势产业核心专利拥有量不足,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密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场主体专利运用能力和水平与我市产业大发展的需求有一定差距;专利人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专利服务手段不足,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
(三)面临的形势
专利制度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基础性制度,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贸易摩擦不断升温,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武器,在产业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在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和保护创新成果的作用,对于我国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深入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时期。随着重庆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重要地位的确立,重庆改革发展将迎来新机遇,这对重庆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过“十一五”期间“建体系、打基础、强能力”的积累,未来五年全市专利发展将进入全面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必将在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专利发展战略专项规划,是运用专利制度和专利资源,为提升重庆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长远性和总体性的谋划。科学编制“十二五”专利发展战略专项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迫切需要;是解决专利事业发展全局性、制度性和长远性问题的关键举措;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有力支撑。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全面对接重庆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以增强全社会专利意识为前提,以健全专利法规政策体系为基础,以提高企业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为中心,以完善专利管理和服务体系为保障,着力发挥专利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经济、引领发展原则。牢固树立抓专利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思想,把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作为专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专利与经济发展全面融合,着力将专利数量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加强专利在产业、区域、科技、贸易政策中的导向作用,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专利运营,引领经济发展向高端化、高值化、高新化的内生增长方式转变。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提升企事业单位运用专利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专利工作新格局。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原则。以专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突出企业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的主体地位,突出专利有效运用这一重点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动企业专利工作迈上新台阶。根据我市经济、科技、贸易发展的地区差别、行业差别,发挥各自优势,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园区、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分类指导,推动全市专利工作整体协调快速发展。
——坚持依法保护、兼顾公平原则。加强专利纠纷事前预防、事中调解、事后监督保护体系建设,依法保护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好维护专利权人利益与兼顾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既要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防止滥用专利权。
(三)发展目标
2012年目标:专利工作全面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专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
——专利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到2012年,年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量达到3.6万件以上;年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授权量达到1.9万件以上;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000件以上,力争进入全国前1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的比率达到8%;拥有行业专利优势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
——专利运用能力显著增强。企业专利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专利投入大幅度增长,运用专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专利产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
——专利保护水平明显提高。专利保护体系、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体系逐步健全,专利保护的行政与司法协调机制不断完善,专利违法行为明显减少,维权成本明显下降,全社会专利保护意识显著增强。
——专利管理与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专利管理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和区县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市级以上科技和工业园区普遍建立专利管理或服务机构;专利信息检索、咨询、代理、维权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机构大幅度增加,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2015年目标: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进入西部领先、全国先进行列,专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
——专利创造水平西部领先,跻身全国前列。到2015年,年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量达到7万件以上;年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授权量达到3.7万件以上;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000件以上,力争进入全国前1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的比率达到12%;拥有行业专利优势的企业达到150家以上。
——专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到2015年,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GDP专利密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两江新区建成国内最具创新活力、最具规模的专利示范区之一。建成若干专利产业化基地。
——专利保护水平全国一流。到2015年,建立全市高效运转的行政与司法相结合的专利执法体系和专利纠纷仲裁、司法鉴定、举报投诉、维权援助体系,8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具备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诉讼应对能力,安商助商的良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基本形成。
——建成与直辖市地位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到2015年,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市级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建立权责一致、职责明确的市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区县和园区知识产权管理及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服务于区域和产业集群经济发展。
——专利服务水平西部领先。到2015年,建成辐射西部的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专利审查综合服务基地和专利展示交易平台,专利信息检索、咨询、代理、维权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机构的数量、规模及服务水平达到西部领先水平。
(一)提高专利创造水平,助推长江上游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提高专利创造主体的创新能力。围绕全市重点产业,从实验研究、成果中试、产业化技术开发、创新服务等层面推进专利创造能力建设,构建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企业孵化器、产业集群为关键环节的专利创造和运用链条。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吸纳最新科技成果,构建开放式专利创造体系。推动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成为专利创造、运用的主体,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将专利指标纳入全市工业50强评比。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专利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引导重点研发基地,企业研发中心落户重庆,提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专利获取能力。引导企业采取合理的知识产权策略,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专利壁垒和障碍,指导企业开发外围专利技术来获得交叉许可的权利。
强化科技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专利导向。将专利工作融入相关部门工作计划、融入相关部门政策、融入相关部门工作环节。在政府资助的各类项目的申请、立项、执行、验收以及监督管理中进一步强化专利导向,把专利作为项目评审、考核的主要指标。加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对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或者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示范带动效应的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大核心专利技术研发力度。重视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专利技术研发,大幅度提高发明专利拥有量。加强专利布局分析,跟踪专利技术发展状况,监测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优化研发资源配置,在关键技术领域超前部署、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的专利。加强产业发展共性问题研究,突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专利瓶颈,以专利核心技术占领研究开发和技术标准制高点。
(二)提升专利运用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提高专利运用水平。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专利制度运用有机结合,支持企业开发、购买专利或获取专利许可权,在核心技术、专利产品上形成竞争优势。加强企业专利资产运营管理,在涉及专利技术入股与并购重组中加强专利评估,防范专利风险。支持企业灵活运用专利策略,利用专利进行投资、融资活动。支持中小企业参与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专利研发,发展产业链中的特色产品和专有技术,增强应对外来专利威胁的能力,实现自主发展。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专利产品,联合实施产业化。加快有利于产业配套的小发明、小专利的推广应用。完善专利转化的政策环境,探索国防专利在民用领域转化的途径和机制,促进军转民知识产权运用。
增强产业专利支撑。围绕六大传统优势产业,构建产业链群关键、共性技术专利联盟,推动技术共享和技术标准化,共同应对外部专利威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2+10”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专利布局、预警分析、战略研究,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建立一批专利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品牌。围绕重点工业、科技园区,实施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程,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培育一批专利优势企业和专利密集型产业集群。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专利技术、自主品牌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推动产业链延长。
拓宽专利融资渠道。推动专利投融资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专利服务机构,发挥专利服务机构的服务优势和金融机构的资本优势,拓宽企业专利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对高质量专利实施和产业化进行投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依法开展专利质押贷款业务。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专利技术交易、专利产业化、专利产品出口等提供担保、保险服务。
(三)加强专利保护力度,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
创新专利保护机制。深化直辖市知识产权工作定期交流制度,促进直辖市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加强与西部地区、沿海发达地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作,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沟通机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信息通报和业务咨询程序,建立联合办案机制。建立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完善知识产权涉外应诉和维权援助机制,化解产业发展面临或潜在的危机。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在专利保护中的作用。
提高专利执法能力。健全市、区(县)两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条件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专利管理部门与工商、质监、公安、检察、法院、海关等部门间工作协作,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形成执法合力。建立健全专利纠纷重大案件听证、专家咨询、技术鉴定制度。发挥“三级联动、三审合一、三位一体”的审判模式优势,加强专利司法保护力度。在有条件的基层法院建立知识产权审判庭。探索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专利纠纷调解庭。
化解专利纠纷。建立行政、司法等部门相互衔接的重大知识产权纠纷协调机制,增强专利案件的前期化解和后期执行力度。积极应对对我市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通过行政、司法等多种手段帮助产业或企业化解危机,维护正常利益。
(四)建立健全专利工作体系,形成知识产权管理新格局
完善专利管理体系。增强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能,发挥其在推进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的牵头和统筹协调作用。在区县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确保经费、人员、编制三落实。推动科技、工业园区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或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窗口。加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鼓励建立层级较高、具有统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能力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大专利研发和管理投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预警监控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
增强专利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重庆代办处、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仲裁院、司法鉴定中心的工作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区域专利信息中心、专利展示交易中心,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开展重点产业专利信息分析,加强重大经济科技活动专利审议,发挥专利信息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专利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发展专利信息检索、分析、预警、数据加工、数据库建设、咨询、代理、交易、托管、资产评估、质押贷款等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大力引进各类专利服务机构,扶持和培育一批服务机构向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引导专利服务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专利检索、分析、预警及维权服务。鼓励专利服务机构深入渝东北、渝东南等边远地区开展专利挖掘、分析、咨询等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专利分析,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维权保护服务。
(五)加强专利人才培养,打造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人才高地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牵头,市经济、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和培养对象自身完善相结合的专利人才培训工作体系。支持高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设立知识产权学科专业,扩大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培养规模。推进重庆理工大学国家知识产权培训(重庆)基地建设。依托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建立一批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知识产权师资队伍。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开展专利人才培养工作。
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实务型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一支熟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国际规则、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我市重点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迅速培养一批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应用型专利人才。开展企事业单位专利专门人才职称考试,培养专利工程师。加强专利代理人考前培训、执业培训,重视专利检索、咨询、分析、评估、交易、经营管理、诉讼等服务人员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利服务人才队伍。
营造专利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研究出台专利人才引进、在职教育培训、表彰奖励等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专利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强化专利人才使用导向,鼓励和支持人才在工作实践中创新和成就事业。改革和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将专利创造、运用绩效纳入特殊人才职称评定条件。放宽专利人才引进条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在国外知识产权机构、跨国公司及中介事务所中的专门人才。加强专利人才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和挂职锻炼。组织专利人才赴国(境)外培训。加强专利人才培养投入,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自治县)应安排一定经费用于专利人才培养工作。企事业单位应从科研经费或管理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经费用于专利人才培养。
(六)提升全社会专利意识,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牢固树立专利工作是经济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知识产权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学校)的培训内容,力争“十二五”末,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接受知识产权培训的比重达到70%以上。将专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专利工作融入到产业部门的计划、政策和工作环节;完善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审查机制,在重大经济、科技投资,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改制、并购,国际贸易等活动中加强专利审查。
增强专利工作的社会影响。建立政府部门引导、新闻媒体支撑、社会公众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工作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制度化建设。以“426”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和中国专利周宣传为重点,突出典型案例、政策措施、重点活动的宣传报道,以重点深度报道和日常新闻报道相结合,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制度,每年向境内外媒体发布我市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公布年度典型案件。推动区县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一)专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布局与预警分析工程。围绕“2+10”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专题专利数据库,开展专利布局研究,进行专利预警分析。
专栏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布局与预警分析工程
围绕“2+10”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建立专利专题数据库,开展专利布局研究,进行专利预警分析,力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的专利,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
重点产业集群专利引领工程。围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大核心专利技术研发力度,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专利瓶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专利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若干专利产业化基地。引导重点产业集群构建专利联盟,增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专栏2 重点产业集群专利引领工程
围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材料等重点产业,突破200项专利瓶颈,转化100项重点专利技术,建立10-20个专利联盟,建立5-10个专利产业化基地。 |
重点园区专利促进工程。推进园区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开展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培育一批国家级、市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在园区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加强园区招商引资项目的知识产权跟踪服务。
专栏3 重点园区专利促进工程
开展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培育5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和30个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 |
优势企业专利提升工程。指导企业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建立和完善专利管理体系,加大专利研发投入,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专利试点示范,逐渐扩大试点示范规模。加强企业专利资产运营管理,支持企业运用专利进行投融资。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基础制定(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抓好龙头企业专利项目转化,鼓励企业在转化机制、管理运营模式上进行探索创新。
专栏4 优势企业专利提升工程
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推动企业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并融入生产经营活动,培育50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和150家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 |
(二)专利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计划
重庆制造走向海外知识产权护航行动。及时介绍和发布有关国家或地区专利保护制度与状况,引导企业针对产品出口国(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开展国外专利布局策略研究,分析海外主要竞争对手专利状况,支持企业在产品销售目标国或海外生产基地所在国申请专利。帮助企业规避国外专利侵权风险,开发不抵触专利或使用替代技术。建立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出口产品专利预警机制。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帮助企业妥善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
专栏5 重庆制造走向海外知识产权护航行动
引导企业针对产品出口国(地区)的市场需求和知识产权现状进行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在产品销售目标国或海外生产基地所在国申请专利。建立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出口产品专利预警机制。 |
招商引资知识产权服务行动。加强产业核心技术专利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专利分析和审查,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加强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帮助引进单位完善衍生技术专利开发和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维权援助平台与外商企业投诉平台的对接。
专栏6 招商引资知识产权服务行动
加强产业核心技术专利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立部门、区县(自治县)、园区招商引资项目的专利审查机制,加强引进项目的专利跟踪服务。 |
(三)专利保护体系建设计划
完善市区(县)两级专利行政执法体系,加强部门联动和跨地区执法协作机制,构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保护衔接体系。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专栏7 专利保护体系建设计划
建立知识产权仲裁院,提高专利纠纷调处效率,降低专利维权成本,拓宽纠纷解决途径。建立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机制,创新知识产权维权模式,规范服务标准。 |
(四)两江新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计划
支持两江新区围绕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吸引聚集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两江新区,建成一批专利产业化基地。支持两江新区探索建立集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窗口,支持两江新区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各类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交易平台、中介服务机构等在两江新区布局,提高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在两江新区建立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为专利审查员提供实践场所,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知识产权服务。指导两江新区内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水平。在两江新区开展专利巡回审查工作,加快重庆IT企业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专利审查速度,帮助建设IT产业专利数据库,为重庆发展笔记本电脑等IT产业提供重要支撑。支持两江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知识产权对外合作,重点引进一批关键专利技术落户两江新区,鼓励国内外知识产权人才和服务机构到两江新区创业,建成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窗口。支持两江新区开展专利质押融资工作,深化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机制。
专栏8 两江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工程
在两江新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国家专利产业化基地、国家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窗口,力争到2015年,将两江新区建设成为辐射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 |
(五)区县专利工作推进计划
认真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区县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区县(自治县)充分挖掘企业专利潜力,逐步消除“零专利企业”,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鼓励区县(自治县)创建国家级、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引导各类专利技术、信息、人才、服务在区县(自治县)流动。鼓励各类专利服务机构深入渝东北、渝东南等边远地区开展专利挖掘、分析、咨询等服务。
专栏9 区县专利工作推进计划
支持区县(自治县)大力推广面向“三农”的专利技术(如农业信息化技术,沼气技术,生态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支持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县(自治县)参与国家和市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技术,加强专利布局,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服务业基础较好的区县(自治县)运用专利技术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创意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金融、商贸、物流、建筑等传统服务业。 |
(六)专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
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在重庆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基础上,加快建设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为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提供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为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10 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在重庆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基础上,加大投入,力争3-5年内建成辐射中西部地区、专利数据全面准确、应用系统先进实用、软硬环境支撑有力、服务能力国内领先的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 |
专利展示交易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专利项目信息发布系统和专利技术(产品)展示交易系统,构建专利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促进专利技术与资本对接,推进专利技术转化及产业化。
专栏11 专利展示交易平台建设项目
建设专利项目信息发布系统和专利技术(产品)展示交易系统,力争到2015年,年专利技术成交额达到1亿元以上,建成全国有影响的专利交易市场之一。 |
重庆代办处审查受理平台建设项目。搞好国家知识产权局扩展审查业务范围试点工作,做好专利电子申请推广工作,增强专利检索、初审功能。
专栏12 重庆代办处审查受理平台建设项目
加大软硬件投入,增强专利检索、电子申请、初审功能,到2015年,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重庆代办处建设成为集受理、收费、初步审查于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 |
(七)专利人才培养计划
建设重庆理工大学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组织实施“十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知识产权领军人才、中青年专家、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和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
专栏13 专利人才培养计划
到2015年,将重庆理工大学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培养10名知识产权领军人才、100名知识产权中青年专家、1000名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10000名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和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 |
(八)国际专利合作专项计划
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组织的交流合作,建立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组织实施一批国际知识产权合作项目,引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专利,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引导国内外知识产权资源和优秀机构聚集重庆。
专栏14 国际专利合作专项计划
组织实施20项以上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项目,引进10名以上国内外知识产权专家来渝工作,引进5家以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机构来渝开展知识产权高端服务。 |
(九)专利软科学研究计划
围绕专利与产业发展的若干重大命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发展等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专栏15 专利软科学研究计划
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及模范区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及模范区县创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开展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研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以及知识产权预警、联盟等课题研究,为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 |
(十)专利服务机构培育计划
大力发展专利信息检索、分析、预警、数据加工、数据库建设、专利咨询、代理、交易、托管、资产评估、质押贷款等专利服务业。引进、扶持、培育一批专业专利服务机构,引导其向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专栏16 专利服务机构培育计划
到“十二五”末,力争专利服务机构达到30家以上,培育2-3家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利服务机构。 |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会议解决全市专利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化知识产权部市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对国家知识产权资源的利用。发挥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牵头作用,加强对全市专利发展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将专利指标纳入部门和区县(自治县)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完善奖励制度,对专利工作业绩突出的部门、区县、园区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奖励。分解、落实市级相关部门在组织实施本规划中的职责和任务。各区县(自治县)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专利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完善法规政策
加强知识产权法规政策研究,不断完善专利创造激励、职务发明权属划分、利益分配、侵权赔偿等制度。进一步充实我市经济、科技、文化、贸易、投资、金融、人才等领域法规中的专利相关规定。强化专利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文化政策的衔接,建立重庆市专利配套政策体系。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专利产品。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政府相关部门要在融资贷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广告宣传、科技立项、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财政后补贴机制,对专利获权、运用给予补贴。
(三)增加财政投入
市财政要把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单独列入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并按经济发展需求保持逐年增长。区县(自治县)政府要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保障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并逐步增加专利创造、运用与产业化的投入。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支出结构,突出重点,发挥好引导作用。
(四)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本规划的宣传、解读工作,调动各区县(自治县)、园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参与实施本规划的主导性、积极性、创造性,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